- 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6/19 0:00:00
最近,非法者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上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三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手法一:以投资养老为名欺诈养老金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
抓住老年人的特征设计欺诈。非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筹资欺诈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公园、超市、住宅区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不断向老年人灌输金融养老、新投资等概念。
利用小恩小惠博的好感,降低老年人的警惕性。非法分子通过组织旅行、参观、讲座、赠送礼物等手段,有意获得老年人的信赖和好感,老年人降低警惕后,有机会绑架道德、宣传虚假,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的钱。
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手法二:以家庭养老名义欺诈老年人资金
非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为假。正规的住宅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宅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住宅完全合法所有权的老年人将房地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住宅占有、使用、收益、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按照约定的条件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的老年人死亡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地产处置权,处置所得优先支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该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非常严格。
不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风险极高,且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非法者主张以住宅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宅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借用国家政策,宣传非法筹资活动的手段,实际上没有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为旧的庞氏欺诈。有些参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房地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背负了贷款。
上述行为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此提示消费者,做到以下两谨记、两注意。
01
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
消费者要树立合理的投资资产管理观念,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稳定利益不赔偿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楚、风险不明的项目。资产管理产品承诺收益率超过6%时打问号,超过8%是危险的,超过10%必须准备损失所有本金,保本高收益是金融欺诈。投资有风险,不要被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
02
谨记选择正规机构
购买资产管理投资产品应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购买投资资产管理产品之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家,多咨询家庭,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理解,防止非法者欺诈,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行为。
03
注意提防集资诈骗套路
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04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谨慎对待签合同环节,不签空白合同。不要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免被滥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如果发现有违法金融活动的嫌疑,可以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有关金融监督部门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