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公布养老机构服务星级评定新标准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7/1 0:00:00
6月11日上午,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建设专场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聚焦群众诉求,结合重要民生实事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制定了31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加快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稳步提升困境儿童生活水平等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在党的领导下,践行为民爱民宗旨,围绕“七有”“五性”需求,管得越来越“宽”,离群众越来越近,“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
李红兵介绍,多年来,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聚焦困难群众,关注城乡低保、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困难等特殊群体,健全完善“北京版”精准救助体系。2015年,北京历史性实现低保标准、低收入认定标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统筹;2020年,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对22万户困难家庭建立了“一户一策一档”精准帮扶台账,夯实了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基础。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残疾儿童护理补贴等政策。福利机构供养儿童补助、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目前已统一调整至每人每月2200元。加强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制度。2016年至今,共发放资金约50.92亿元,年均发放人数约27.06万人。
据了解,北京综合运用DNA比对、人脸识别、人工问询、“互联网+”、集中认亲会等方式,持续帮助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截至目前,已为1065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返乡,其中滞留时间5年至10年的262人,10年以上的216人,最长达21年。长期滞留北京市的流浪乞讨人员,已由2100多名下降到目前的1000余名。
为了适应大国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北京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实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婚姻、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聚焦群众诉求,结合重要民生实事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制定了31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加快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计划在中心城区建设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在农村地区示范建设2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品质;稳步提升困境儿童生活水平,拟将孤儿等困境儿童生活费从每人每月2200元向上调整;推动一批驻区单位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共享,提供便民服务,年底前在全市建成32个“社区之家”市级示范点;在全市街道(乡镇)新建100个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落地实施,实现非京籍残疾人就近就便在北京申请补贴等。
-
下一篇:探索新时代的老年文化需求